話說上禮拜到雲林口湖鄉看烏魚子
回程時經過大埤鄉
行經「大埤酸菜館」順道造訪
才發現原來酸菜的故鄉在此
醃酸菜,有什麼特別?
我想家裡的阿嬤、阿姨可能都會這一手絕活
但你一定沒有見過需要動用到怪手疊菜
醃酸菜的鹽巴堆疊得像山
這樣壯觀的場景吸引了我這禮拜再造訪一次
到大埤前小迷路了一下,
車停在油菜花田旁邊找路
GPS定位好啦~出發往大埤前進
到達大埤,先在附近的農田尋找醃酸菜的蹤影
大埤的農田旁邊會蓋著一座座的圓桶狀像井一樣的容器
這就是醃酸菜的容器啦!
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排放醃酸菜的水含有高鹽分
使得大埤的土地鹽化程度嚴重
於是鄉公所在大埤酸菜館的後方統一建置了許多酸菜桶
讓農民統一集中到此醃酸菜
但是由於上方蓋了屋頂採光不好
我們決定到附近的農田找一找有沒有人在醃酸菜
運氣很好,就在酸菜館對面的農田上
我們看到了怪手和一包包堆疊如山的鹽
果然,就是正在醃酸菜啦!
每一包鹽都是50公斤重,這樣的份量一共要×3次
才可以把一大桶酸菜醃好
酸菜的原料是芥菜,卡車先把一車載滿滿的酸菜載進來
用一大塊布將酸菜放置上面
然後請怪手把酸菜放進大桶子裡
等在下頭的工人把芥菜分別放整齊
接下來就開始灑鹽啦
就這樣重複的這個過程
一直到桶子滿了為止
鄉民超級熱情的
我拿著相機怕影響他們工作不敢靠近
鄉民還一直叫我向前
並且告訴我要從哪裡取景比較好
阿公阿嬤還會對鏡頭擺Pose,非常可愛
對於我這個外來客
不斷的聊天,並且告訴我醃酸菜的過程
可惜我的台語實在是太破啦!
常常人家說十句,我只會回一句
回來可得好好學習台語,
下次才有辦法好好的跟人家聊天啊(汗)
芥菜堆啊堆
最後就成了這附模樣
最後用塑膠袋覆蓋
再用石頭壓住
酸菜挖出來時
味道濃郁
工人們把蒂頭去掉,留下可用的部分裝桶
一項產業就是全鄉的經濟來源
上禮拜的烏魚子、曬扁魚乾
這禮拜的酸菜都是全鄉總動員
我們在享用這些東西時,
很少想到這些製作的過程需要花多少的人力和時間
今天我拿著鏡頭看的不只是這些的過程
更看到了珍惜和感謝
感謝這些背後的小人物,付出這些心力
讓我們能吃到更好更棒的佳餚
以往我因拍到壯麗的景色而震撼
今天我因拍到那動人的真情而感動
人文風情,真是值得好好欣賞與思考的議題啊!